期货

美国国债期货产生的背景

  国债期货交易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,它的产生是与美国当时所面临的国内、国际经济环境密不可分的。

  就当时的美国国内经济环境来说,由于二战以后实行的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所累积的经济矛盾,加上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,美国的经济呈现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滞胀现象。即一方面是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,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出现停滞、甚至衰退。

  战后奉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是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内因。20世纪30年代,美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,陷入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、危害程度最深的一次经济危机。在传统的经济思想束手无策的情况下,以增加社会总需求、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就应运而生,并很快走上了国家经济政策的舞台。从那以后一直到70年代初,美国所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指导的。凯恩斯主义认为,美国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总有效需求不足,为增加社会有效需求,就应该实行膨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。反映在货币政策上,就是人为的维持低利率水平以增加投资需求。如果利率水平有上升趋势,就实行扩张型货币政策来扩大货币供应量,使利率水平保持在较低的水平。所以,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,美国的利率水平一直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。而在财政政策上则是实行赤字财政政策。特别是肯尼迪上台后,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,保持美国的霸主地位,实行膨胀性财政赤字政策,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不断地减少税收和/或增加政府财政支出。这一政策的实施在60年代前半期,确实相当有效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,但好景不长,到60年代的后半期,美国便陷入了经济停滞和物价上涨的怪圈。

  另一方面,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使全球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,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,更加剧了美国70年代直至80年代初的恶性通货膨胀。这便是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外因。

  经济的滞胀,使美国经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如果要抑制通货膨胀,就需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,把利率水平提高,但提高利率水平又可能引起经济进一步衰退;如果想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利率水平,则又会加剧通货膨胀。这一两难的境地使美国的利率在这一时期波动十分频繁,波动的幅度和范围不断扩大。到20世纪70年代末,美国的利率水平每个月都在改变。而国债等债券是利率敏感型证券,其价格受市场利率水平的影响大,而利率的频繁波动又使得国债持有者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,在这种情况下,国债期货这种能规避市场风险的交易工具便应运而生了。

  1976年1月6日,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(CME)的国际货币市场(IMM)开办了90天短期国债期货交易。该期货品种一经推出,就获利了极大的反响,曾在70年代末主宰了短期利率期货市场。

  国债期货的产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首先,国债期货的产生为金融市场交易者提供了一种重要有效的避险工具,不仅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,也为国债的顺利发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其次,国债期货是一种利率期货,属于金融期货,它的产生不仅使利率期货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,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期货的发展。